歡迎登錄教師人才網!請 登錄免費注冊
總站

引導教師做“四有”好老師

日期:2022-05-19 瀏覽

[摘 要]“四有”好老師是加強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重中之重。如何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引導教師做“四有”好老師,需要我們進一步把握“四有”好老師的深刻內涵,從實際出發(fā),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積極探索引導教師做“四有”好老師的方式路徑。

[關鍵詞]引導;“四有”好老師;方式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堅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工作。這體現(xiàn)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教師隊伍的高度重視。在新時代,如何才能把教師隊伍建設好,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和北師大師生代表座談時提出要做“四有”好老師,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仁愛之心。“四有”好老師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重中之重。與此同時,習近平總書記還深情地表達了對教師地位和作用的敬重:“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xiàn)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边@一重要表述,對廣大教師而言,既是稱贊,也是希望,更是鞭策。

引導教師堅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也是當代中國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思想基礎。教師立德樹人的首要之義,是培養(yǎng)有理想、有擔當、講奉獻的社會主義新人。只有自己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才能真正承擔起培育青年學生理想信念之重任。

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教育,是堅定教師理想信念的第一課。新時代教師的理想信念是為共產主義而奮斗,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奉獻一切。為此,首先需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教育。馬克思主義是對人類社會、自然世界和人類思維規(guī)律的科學揭示,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教育學生是老師的基本功。要結合教師的工作實際,通過各種方式,持續(xù)不斷地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學習教育。

加強黨的歷史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學習教育,是堅定教師理想信念的重要支撐。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充分證明了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的理想之偉大、之堅實。要常態(tài)性地對教師進行黨史和中國革命史的教育培訓,利用假期和課余時間,讓老師走進紅色基地,切身感受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的艱辛歷程。要通過生動的形式,讓廣大教師全方位地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路是中華民族的光明之路。要通過夯實學?;鶎狱h組織基礎、名師工作室、“雙帶頭人”培育等,不斷強化教師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認同。

積極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堅定教師理想信念的重要抓手。對于廣大教師而言,只有結合學科和專業(yè)建設鑄就理想信念,才能真正使這一鑄魂工程根深蒂固。要鼓勵、引導教師,在課程教學和建設中,不斷提煉馬克思主義人生觀、價值觀的學術價值,將專業(yè)課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機結合,在專業(yè)課的教學中,潤物無聲地傳播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對此,可使教師理想信念和專業(yè)能力雙豐收。

立足本職崗位,是堅定教師理想信念的基礎。理想信念培育需要接地氣,理想是在現(xiàn)實的努力中實現(xiàn)的。要支持、幫助、引導教師在愛崗敬業(yè)上堅定理想信念。要通過榜樣的激勵、專業(yè)的討論、教師行為規(guī)范的塑造等,將理想信念滲透其間,使教師每時、每地都感受到真理的力量,體悟到理想信念的內在要求。

引導教師培育道德情操

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同志就提出要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他曾深刻指出:“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這是人才培養(yǎng)的辯證法。辦學就要尊重這個規(guī)律,否則就辦不好學?!睙o論是歷史還是現(xiàn)實,教師在社會上得到人們的普遍尊重,是因為教師是優(yōu)良品德的代表,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是社會文明程度的直接體現(xiàn)。

與時俱進地加強師德的學習教育,營造弘揚師德優(yōu)良氛圍。對于新進教師,要把師德學習教育作為崗前培訓的核心內容,統(tǒng)籌相關學習內容,嚴格掌握學習課時,并通過相關考試,保證學習教育效果。對于已經上崗的教師,需要通過學習會、報告會、與師德標兵面對面、開展演講比賽與征文等,大力宣傳師德標兵,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道德建設的重要論述為指導,結合學校和學院實際深入研究,宣傳師德的內涵和價值。要大力開展向身邊的師德模范學習的活動,使得師德標兵在學校受到尊重、人人愿意成為師德標兵的氛圍。還要注重將弘揚優(yōu)良師德與教書育人的實踐有機結合起來,采取多種方式,讓教師走近學生家庭、學生社團、志愿者活動的場所等,既鼓勵教師發(fā)揮學科學術優(yōu)勢,指導推動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讓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在此類實踐活動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加強師德制度的落實,保證師德目標任務的剛性完成。制度是對人們行為規(guī)范的約束。近年來,教育部按照新時代教師隊伍的標準要求,完善并制定了一系列關于教師的行為規(guī)范。各級各類學校首先要深深學透這一系列制度規(guī)范,同時更要結合學校實際,在落實上下功夫。師德建設制度落實要在問題上下功夫,這包括是不是常態(tài)性對表對標,刀刃向內,督查學校的師德問題;是不是對學校出現(xiàn)的有失師德的苗頭性問題,見微知著,防患于未然;是不是在年終考核中將師德目標任務具體化地進行考核。所有這些,都值得學校的各組領導、管理者和廣大教師深思。近年來,許多高校相繼成立了黨委教師工作部,統(tǒng)籌學校的師德建設,發(fā)揮了很好的作用。但需要指出的是,學校黨委要將師德建設工作重心下移,指導支持各院系、教研室等組織在規(guī)定教師道德行為、批評懲戒教師失范過程中發(fā)揮作用。

完善評價體系,強化師德評價的權重。評價體系的不斷完善,對于構建師德建設的長效機制意義重大。如何通過評價體系這個指揮棒,使廣大教師自覺踐行優(yōu)良師德,這是我們要加以深入研究的。要不斷完善評價主體。教師的師德評價需要通過同行評價、管理者的評價、學生評價甚至畢業(yè)生的評價來進行確認。要不斷完善評價內容。對于教師的道德素質的評分應當加大,不能將業(yè)務與道德等量齊觀,避免出現(xiàn)重業(yè)務輕道德的傾向。要不斷細化評價要求。讓教師把師德的底線和標桿銘記內心??傊挥性趯嵺`中不斷加大師德的評價權重,特別是在職稱評定、績效定等、年終評優(yōu)等方面實實在在地體現(xiàn)師德的要素,就一定能夠形成廣大教師珍惜優(yōu)良師德的機制體制。

引導教師擁有扎實學識

知識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階梯。有扎實的學識是教師安身立命的基礎。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功用遠遠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這給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如何擁有扎實的學識,如何傳授新的知識,如何提升掌握知識的能力等。

擁有系統(tǒng)全面的學科知識,這是教師職業(yè)的基本要義。要鼓勵和支持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通過學術研討、教研共同體活動等方式,不斷深化拓展對本學科知識體系的全面把握,特別是詳盡占有第一手資料,深刻把握學科前沿問題的來龍去脈和未來走向。教師擁有扎實學識的意蘊是要以學生為中心,這就要求教師既要“專”也要“博”,要善于融會貫通,能夠開出一系列適應時代和學生需求的通識課。在知識更新速度加快的時代,對教師不斷更新知識的要求更高。對此,學校應當有針對性地給教師放學術假,及時得到充電,及時了解本學科學術的最新發(fā)展。擁有系統(tǒng)全面學科知識的另一層含義是要有求真務實的態(tài)度,我們要讓教師實事求是地認識到自身知識結構的不足,不斷補充新的知識,并且能以這種求實精神影響學生,使每個學生對知識有敬畏感。

不斷提升學習的能力,是教師扎實學識的重要體現(xiàn)。通過加強對教師進行唯物辯證法、科學方法論的培訓,使得教師在知識的學習和運用能力上有新的提升。具體來說,就是理論運用于實際的能力,要善于使系統(tǒng)的理論知識在解決實際問題上發(fā)揮作用;要有舉一反三的能力,善于見微知著,從某個知識點出發(fā),不斷進行概括提升,由此得出普遍性結論;要有由表及里的能力,能夠不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透過表象看本質,認識事物內在規(guī)律性的東西;要有去偽存真的能力,將一些錯誤或過時的知識及時過濾,將一些本質性的知識點運用到新知識體系的消化過程中。

善于以問題為中心,是教師扎實學識的本質要求。對于教師的知識結構和體系而言,應將問題意識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一是要有大問題意識。這包括要充分了解中國現(xiàn)代化的進程及面臨的新問題,了解當今世界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新問題。要對教師進行世情、國情教育,讓教師關注了解當代世界與中國發(fā)展的新問題,豐富他們的知識內涵。二是要關注與學科密切相關的現(xiàn)實問題。如何及時發(fā)現(xiàn)當代經濟社會的具體需求,并將其納入到各自的知識體系加以提煉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路徑,這是教師的基本功,也是教師教育培養(yǎng)學生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大力推進產學研結合,結合自己的專業(yè)進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是教師增長知識、增長才干的必由之路。

善于質疑,不斷超越,是教師扎實學識最有力的佐證。知識的進步和社會的發(fā)展從來就是在質疑和批判中行進。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勇于質疑批判的精神,首先自身需具備勇于質疑的稟賦。要塑造教師的質疑批判精神,需處理好以下關系:一是質疑與繼續(xù)的關系。任何質疑不是一個簡單否定前賢的行為,而是一個守正創(chuàng)新的行為。要使廣大師生明白,質疑批判不是爭當“網紅”,以圖吸引眼球。二是質疑與規(guī)范、紀律的關系。任何一門科學,特別是哲學社會科學,都有學術規(guī)范、紀律問題,超出學術規(guī)范、紀律,就可能發(fā)生性質的變化。三是質疑與容錯的關系。對于質疑和批判的方案不可能從一開始就是十全十美的,從科學探究的角度來說,我們應當鼓勵質疑,包容在質疑中所出現(xiàn)的不足,并通過各種方式,使其完善。在質疑、完善、再質疑、再完善過程中,完成知識的超越。

引導教師具有仁愛之心

仁愛精神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最為寶貴的價值之一。教師培養(yǎng)學生,不同于工廠工人制造機器,因為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有靈魂、有思想的生命個體。這就決定了教師必須用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用一個生命理想啟迪另一個生命理想,教師要做到此,必須充滿仁愛之心。

關心關愛教師,讓愛傳遞愛。仁愛是人類的一種偉大情感,它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形成的,需要一代又一代傳承下去。讓教師成為心中有大愛的好老師,需要全社會包括學校各個層面,都能關心關愛教師。當他們的職業(yè)生涯出現(xiàn)波折時,有組織去幫助引導和解決;當他們內心出現(xiàn)疲憊時,要對之進行心理疏導等。毫無疑義,當我們的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進入這一崗位,就能夠得到來自黨和政府以及全社會的關心關愛,特別是在所在學校得到全方位的關心和幫助,他們內心世界一定會感到無比的溫暖,并且也一定會把這種溫暖傳送給年青學子們。

弘揚典型,讓愛激勵愛。愛是一種純真神圣的情感體驗。要將仁愛精神貫穿教育的全過程,就需要不斷發(fā)掘具有仁愛精神的先進典型,通過宣傳他們的先進事跡,展現(xiàn)他們內心的仁愛精神和職業(yè)道德,讓更多教師在可親可敬中得到精神感染,從而不斷激發(fā)心中對教育、對學生的珍愛。

推進感恩教育,讓愛感動愛。習近平總書記于2014年到呼和浩特市兒童福利院看望殘疾兒童時,動情地表示:“有一顆感恩的心很重要,所有的人都要有感恩的心?!苯處熃虝?,最重要的就是讓學生懂得感恩,而要讓學生懂得感恩,教師自己首先必須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要通過生動活潑的感恩教育,讓廣大教師感黨恩,跟黨走,感恩祖國、感恩社會、感恩家人,感恩一切有助于自己的人和事。將感恩的種子種在教師的心中,就會化為他們無限的動力,自覺地將這種感恩之心潛移默化地在學生中傳送。

寬嚴相濟,讓愛喚醒愛。仁愛是一種大愛。對于一名教師來說,將愛的點滴化為工作的全過程,需要讓廣大教師明白,對于學生的愛是一種寬嚴相濟的愛。當學生的學習出現(xiàn)困難,意志上出現(xiàn)難以承受的壓力時,教師要及時發(fā)現(xiàn),用愛的語言和行動去鼓勵學生,讓他們懂得梅花香自苦寒來。只有在艱難困苦中,才能磨礪意志,最終取得成功。對于學生在學習、生活、交往中出現(xiàn)的問題和缺點,教師需要及時制止,賞罰分明,嚴格要求,要把嚴是愛落實到立德樹人的各個層面,讓青年學生深知“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一做人做事的準則。

【作者夏文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校長】

原載《中國高等教育》雜志

作者:夏文斌